天津市蓟州区文化馆

蓟州非遗知多少-皮影雕刻技艺


皮影戏历史上是蓟州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项主要活动,深受百姓喜爱,因此,皮影雕刻艺术随之发展起来。蓟州的皮影雕刻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,尤以别山镇翠屏山的张家皮影雕刻最具代表性。张家雕刻皮影已是五代相传,师承于别山镇十百户村贾连海,贾连海从清代恭王府学成雕刻技艺,曾在皇宫里为西太后雕刻和表演皮影,他将雕刻技艺传给张瑞山;张瑞山继承皮影雕刻技艺,在绘制皮影图样方面更有造诣,经张瑞山绘制和雕刻的皮影作品形象生动逼真;张瑞山将皮影雕刻技艺传承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张钧、张奎,张奎是全国剪纸协会会员,他自幼喜爱皮影,能唱会耍,尤以雕刻影人见长,他刀功娴熟,技艺精湛,在津京唐地区颇有影响。他雕刻的影人最长的2.5尺,最短的0.65尺,有驴皮、塑料和纸质三种。

皮影雕刻主要用驴皮做原料,雕刻成各种人物、动物、建筑、兵器等,然后涂色、刷上桐油。皮影雕刻成品要经过选皮、画样子、雕刻、着色、刷油等37道工序。其作品造型生动,形象逼真。皮影人物由头与身两部分组成,头(称头扠)与身可分开,一个人身可安几个不同头饰的头扠。影人的身体由两臂、脖至腰、腰至胯和两腿组成,胳膊又由手、小臂、大臂三段组成,各联结处用线绳为轴固定。影人身子的脖下订有一节铁丝,铁丝下端叉上一节高梁秸,两手的末端同样用线绳联结一节铁丝,铁丝下端也叉上一节高梁秸,尺寸大的影人两脚也各有一节铁丝,高梁秸是留给艺人表演时所用。汉代至现代各时期的人物,主要从头饰、服饰区分。道具有:车、船、轿、马、城、桌、椅、山、云、房、树、刀、枪、动物等。

蓟州区历史上皮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皮影队很多,逢年过节或冬闲时,凡是有条件的村镇都邀请皮影队唱上几出皮影戏,往往一出长篇连本儿戏一唱就是一个多月。张家雕刻的影人不但满足了蓟州区皮影表演活动的需求,而且被各地皮影爱好者及国际友人喜爱和收藏。

流传民间的皮影雕刻技艺,是先辈艺人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手工技艺,它不仅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精神和浓郁的乡土气息,也是研究本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;它的丰富内容、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,对研究中国皮影雕刻艺术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。保护、发展皮影雕刻艺术,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,促进精神文明建设,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微信图片_20220407152816.jpg微信图片_20220407154010.jpg微信图片_20220407152751.jpg微信图片_20220407152812.jpg微信图片_20220407152740.jpg


天津市蓟州区 文化馆